老中医说失眠只需三味中药就能好,这是真的吗?

27 关注
2586 浏览

老中医说失眠只需三味中药就能好,这是真的吗?

以前我是在厂里上班,是白夜班倒着上的,所以一直睡眠不是很好,上了几年之后发现神经有点衰弱,就是容易失眠,而且睡眠特别浅,之前到还好,白天也能正常工作,但是最近我和老公打算要孩子了,所以我担心睡眠不好会影响孩子发育,今天去看了中医,医生跟我说他的医术非常高超,只需要三味中药就可以治疗好我的睡眠问题,我想问效果真的有这么好嘛,因为这两年对于我的睡眠问题,我也尝试吃过一些药,但是好像最终都没有什么效果,可能刚开始吃的时候很容易睡着,但是睡着了很容易被吵醒,而且过几天药物好像就失效了一样,因为我也知道吃药对身体不好,所以我现在也不敢乱吃。
陈金成
最后编辑于2022-12-20 17:43
分享
陈金福的主页
陈金福
已帮助36位姐妹
发布于2022-05-31 14:47
菌灵芝、酸枣仁、五味子这三味中药确实可以有效治疗失眠。菌灵芝每天取15到30g加水煎熬两个小时服用有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的作用,酸枣仁捣碎后加水煎30分钟也可以养心安神,减轻烦躁心悸的症状,另外五味子泡水喝也可以宁心安神、益气生津,从而治疗失眠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会有失眠问题,年轻人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比较大,而中老年人是由于人体老化自然产生的失眠,另外如果患者本身存在一些胸闷、气短、烦躁心悸的症状也会容易失眠,现在市面上也有卖一些治疗失眠的药物,但是这些都治标不治本,以下三种中药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失眠问题。

  1. 1. 菌灵芝:菌灵芝主要治疗失眠、神经衰弱、头晕、虚劳等问题,它可以益精气和筋骨,还有保护肝脏、降血压、降胆固醇、增进食欲的作用,用法是先用冷水浸泡,然后加热煎熬俩小时,每天的用量十五到三十克;
  2. 2. 酸枣仁:酸枣仁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它性味甘平,入心经、肝经,有养心养阴、安神敛汗等功效,如果患者同时有烦躁不安、心惊心悸、心慌盗汗、心烦口渴等症状,可以将酸枣仁捣碎后加水煎30分钟,然后每天晚上睡前饮用,这样就可以有效治疗失眠;
  3. 3. 五味子:五味子泡水喝也可以治疗失眠,按照中医的说法,益气生津、涩精安神等作用,对于健忘失眠、宁心安神、口干津少有很好的调理效果,特别是治疗心肾阴血不足引起的失眠,患者可以把五味子、茯苓、菟丝子煎水加入蜂蜜一起饮用,坚持饮用可以有效治疗失眠。

失眠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夜间正是人体各种激素分泌最旺盛,也是排毒的好时间,长期失眠容易使青少年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年轻人工作效率低,中老年人心血管负担变重,所以有失眠问题需要尽快治疗,以上三种中药就是一些老中医开具的药房,照着喝可以改善失眠的问题。

治疗失眠的三味中药配方比例

中药着重的是身体的调养,失眠本身就是自身神经可能比较衰弱所致,所以坚持喝中药调理身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不过有些失眠患者可能会有个疑惑,因为不知道中药之间的相斥反应,会担心药物不能同时使用,以及这三种药物的配方比例,所以我下面也给出了详细介绍。

中药材不适宜加的太多,一般菌灵芝15~30g、酸枣仁15g~30g、五味子5g的量为宜,先将菌灵芝熬两个小时最后半小时再加入酸枣仁,最后十分钟加入五味子煎一下就可以了。

这个药方目前被很多人证实对失眠是有效果的,不过对于失眠患者还是建议先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是身体虚弱导致的失眠可以服用中药调理,但是如果是疾病引起的失眠还是需要对症下药,在购买中药材时也要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没有更多啦
nt值多少为正常
nt的正常值应该是小于2.5mm的,这就代表着胎儿患唐氏病的几率是比较低的,而要是胎儿的颈后透明带厚度高于该数值,就很有可能提示胎儿患唐氏病的风险是比较高的,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确定胎 ...
小月子
小月子就是指在孕早期药物流产、人工流产或者自然流产后的一个阶段,虽然相比起正式分娩来说,身体受到的损伤比较小,但子宫、卵巢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的,在这期间尤其要注重对于子宫、盆 ...
前白蛋白
前白蛋白是人体肝脏合成的蛋白,是临床上评估肝脏功能的损害程度和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成人前白蛋白正常值水平在100~400mg/L左右。一般前白蛋白增高多数无特殊的病理意义,所以出现 ...
雌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两大类,天然的雌激素药物包括雌二醇、雌三醇、雌酮等,而合成的雌激素大部分是非甾体类的雌性激素,同样有不少种类,其中有炔雌醇、妊马雌酮、苯甲酸雌二 ...
婚检
婚检全程叫做婚前检查,指的是即将结婚的男女双方在领证之前所进行的常规检查以及相关婚育知识培训,主要意义是为了保证婚后生活幸福,也是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实现我国推崇的优生优育,如果提前 ...
百天照
百天照是家长们用来纪念宝宝出生一百天的主要形式之一,表达了长辈们对宝宝真诚的祝福,而百天照的拍摄最佳时间通常是在100天左右,而具体时间可依据孩子的身体情况而定,而不是必须在宝宝一 ...